趙普 昵稱:普哥 前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
普哥關于“普哥”的心里話
你好! 我是普哥。
對,就是那個從中央電視臺辭職的主持人趙普。“普哥”是朋友們對我的昵稱。現在我是一名很難定義的自由職業者,同時做著各種吃力卻未必討好的工作。既欣喜于天地之廣闊,又焦慮于能量之渙散。賣棗,為其一。 你手中的西山焦棗是我家鄉的特產,安徽池州西山村村民的誠意之作。少小離鄉的我其實也很少吃到,因為西山焦棗一直是皇家貢品,是平民難得一嘗的珍物。原因無他:地理特殊,產量稀少。即使如今有高科技助力,種植面積也無法擴大,神秘的大自然在慷慨與吝嗇間微妙地拿捏尺度。這與其說是遺憾,還不如說是驚喜!因為你此刻正幸運地與它親密無間。 西山焦棗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,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承,沿襲千年的獨特手作工藝造就了它寶石般迷人的光彩。西山焦棗的形狀、色澤、口感都顯著區別于其他棗類。更令人稱奇的是其營養成分也大大超過其他棗類。科學家說這是北緯三十度的皇天后土催生的物產奇跡;我說這是鐘靈毓秀的一方水土對我家鄉農人的恩賞。 對于農民來說,農作物收成就等于生計。所謂豐年不單指產量高,也指銷路好。可由于信息、物流、倉儲、包裝、品牌、運營等諸多原因,即使是優質農產品也會面臨滯銷難題。迫于生活壓力,大量青壯農民棄農離鄉,外出打工。這直接導致家庭空心,原鄉凋敝。留守兒童、孤老贍養等后遺癥業已成為轉型時期的重大社會問題。我和“普哥”團隊的成員自小就生活在農村,很早就體會過“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”的艱辛,也見證過“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”的喜悅,更清楚中國農民的良心和本分。我們有一個簡單又質樸的愿望:以現代農業和信息技術,使農用地升值,讓打工者返鄉。并希望我們的模式能夠被成功克隆,讓更多農村家庭受益。 安徽池州是我成長的地方。我對這里的一草一木、甚至空氣都充滿著眷戀。2015年底,我參與發起的大型公益項目“免費午餐”終于落地池州石臺縣,讓數千名山區孩子的營養午餐有了著落。僅管一頓午餐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貧困難題。但畢竟播下了感恩與回報的種子。春節前,家鄉幾個有夢想的年輕人找到我,將他們對西山焦棗的想法和盤托出。我激賞他們的青春志愿與鄉土情懷,同意成為他們中的一員,并自愿將“普哥”——這個被業內外人士所熟知的昵稱,讓渡出來,作為系列產品的商標。冀望“普哥”未來能成為優質農產品的代名詞,成為消費者篤信不疑的知名品牌。 這就是“普哥”牌西山焦棗的來歷,也是我代言的初衷和本心。 感恩天賜!感恩農人!感恩勞作!感恩陽光!感恩雨露! 感恩你......
品牌溯源:
西山焦棗,安徽省池州市特產,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。始于五代十國,已有千余年的歷史。宋仁宗天圣年間(1023-1032年),西山焦棗被列為貢品。
生長條件:
土壤類型為石灰巖石礫土壤,土壤有機質含量≥2%,p小時值6.5至7.5,氣候溫暖,四季分明,雨量充足,光照充足無霜期長,屬暖濕性亞熱帶季風氣候。年平均氣溫16.5°C,年均降水量1400-2200毫米,年均日照率45%,年均無霜期220天,最長286天。
產品特點:西山焦棗維生素含量高是普通棗的20倍以上,皮薄、肉厚、糖多、核小、個大,形似冬瓜,故又稱冬瓜棗。色如紫金,形如瑪瑙,柔軟鮮嫩,甘甜溢香,可謂色、形、質、味樣樣俱全,營養價值高于金絲琥珀棗和蜜棗。
傳統手作:
西山焦棗采用傳統的制作工藝,先蒸后烘,反復多次,有利于維生素的保存。
加工工藝流程:原料--清洗--殺青--蒸制--烘干--成品。
原料:產地范圍內生產的鮮棗,單果重≥10克;
殺青:水溫為60至70℃,時間為2至3分;
蒸制:采用當地生產的木制蒸籠蒸制,時間20至30分;
烘干:使用木炭火熏蒸烘干,溫度為60至70℃,時間≥24小時,烘干到產品含水率≤20%為止。